欢迎您访问盐城机关党建网站!
投稿邮箱:ycjgdj@163.com
站内搜索:
退伍老兵感党恩 著书立传缅烈士——东台市三个老兵和一本传记
发布人:盐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发布时间:2021-08-16  浏览量:823 

 

史料翔实、图文并茂的《袁廉浴烈士传》在百年党庆前夕付梓,受到东台市许河镇中、小学师生和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

烈士家乡的读者们,尤其是烈士的远近亲属,众口一辞地称颂三个老兵做了一件功德事,慰藉了先烈亡灵,激励了老区后辈人的革命精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红色教材。

为这本传记殚精竭虑的三位老兵,丁崇坤、丁同林、薛德华,以前并没有任何工作联系,是内心的感动和肩负的责任,将他们的心血溶进了这本红色传记中。

(一)

作者丁崇坤,是烈士的家乡——许河镇四仓村人。曾在南京警备区宣传科报道组任专职通讯员。退伍回家乡后撰写过多篇反映农村题材的稿件被各级媒体采用。2014年清明节参加村里组织的祭祀活动时,他发现了袁廉浴烈士生前的画作、书法作品和多篇日记,当即萌生了为烈士立传的构想,与相关人员沟通之后,立即开始了调查与写作。

他先是不动声色地走访了几位“袁家墩”的耄耋老人,写了3000多字题为《取名廉浴,一生廉洁》的片段,给烈士家人传阅,得到袁氏家族的认可与支持。烈士的唯一胞妹袁平,主动安排堂兄袁廉尊(退休老校长)全力协助,提供采访线索和家藏资料。还约请与烈士当年在苏中抗大“四联中”的同学、省委党校离休老干部朱赤写了回忆文章,密密麻麻,整整五页纸。袁老的满腔热忱成为推动丁崇坤调查写作的強大动力。他不计报酬,放弃休息,为了核实细节,常常与当事老人反复核实,克服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在突发脑梗期间,半年内住院治疗三次,边服药打点滴,边码字改文稿。如此坚持不懈,寒来暑往,两年多如一日,三易其稿,终成一卷。同乡知情人崔恒泽老师曾用一句顺口溜这样评介丁崇坤写作期间的辛劳:“为了写好袁廉浴,一日三餐一锅粥”。

丁崇坤的这种精神,是军人独有的“铁军精神”!

(二)

组编者丁同林,1978年由部队转业到许河镇,先后任文书、组织委员、副镇长、副书记等职。2007年退居二线负责镇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工作。他多次亲临许河镇中、小学宣讲红色故事和党的优良传统作风,多次带领中、小学师生参加校外社会活动……连年获得盐城、东台市先进个人奖。2014年,发现丁崇坤有撰写袁廉浴烈士英雄事迹的迫切愿望,他毫不犹豫地给予支持。为了解除作者的后顾之忧,还与其签订了协议。从最初拟定调查纲目始,作者每写一篇,他都是认真读改后再送打印,初稿完成后,他又凭私下关系请市內多位名笔修改斧正。并不顾辛劳奔波筹款出版、发行一应后续操作尽心尽力。在家属摔断双腿需要照看时,仍坚持工作,从不懈怠,服务于这本烈士传记。更为感人的是,在2020年4月,丁老确诊为胃癌,胃切除三分之二,八次化疗,在南通住院诊疗期间,仍遥控指挥关工委崔老配合出版了“许河镇英烈故事集”,将《袁廉浴烈士传》中《袁廉浴第一次抓舌头》节选发表,广泛征求意见。得到反馈后,年底仍在治疗康复期间,又亲自组织校对,使这本传记得以如期面世。丁同林,作为镇关工委的负责人,退而不休、乐于奉献,彰显着一个老兵对事业的忠诚与热忱。

(三)

为这本传记作序的薛德华先生也是一名老兵,在部队时已在《空军报》《中华人物》《文化新世纪》等多家报刊发表过优秀作品,获得国家级奖励。转业地方后,1995年获得全国征文最高奖。历任东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作协主席,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

2016年夏,薛德华同志看到作者通过张振律师带来的《袁廉浴烈士传》初稿后,高度赞赏一位农村业余作者,不辞劳苦,采写英烈的写作热情,在有关亲友和作者的安排下,为烈士传作序。旋即写成《往事并不如烟》的序言,并第一时间掏出手机,用了9分48秒作出反馈,把作者感动得热泪盈眶。得到了名家的肯定与支持,更加坚定了作者和编者如期出版烈士传记的信心。

薛德华,一位资深作家,为一个素未谋面的、名不见经传的作者写序,不止是体现着平易近人的风范,不止是表达着对烈士精神的景仰,更是因着一份老兵关心下一代茁壮成长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