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盐城机关党建网站!
历历四十载 谆谆使者心
——读基辛格《论中国》有感
发布人:市机关党建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1-11-02  浏览量:67 

1971年到2011“美国政坛常青树”“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基辛格记录了中美关系从破冰到建交,合作大于疏离、携手胜过猜疑的40年风雨历程,理性与情感并存,宏观分析和细节展现同在。本书最大的特色是作者身份不是旁观者,而是亲历者,因此才能有“躬身入局”者才能体悟到的“那一刻”的理解与同情,才能有对中美领导人近距离接触才有的对“那个人”的独特评价和感受,才能有那个阶段所有决策出台不得已的情由、无奈和惊心动魄。

 

传统中国的解读

 

基辛格对中国的解读,从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理解开始。从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秩序关系、儒家文化、实力政策等方面阐释了什么是传统中国。其中的阐释高度概括,常常能切中肯綮,富有真知灼见,表现了这个中国传统中国理解的睿智与透彻。认为中国是“独一无二”的,“中华文明的一个特点是,它似乎没有起点。中华文明不是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是作为一种永恒的自然现象在历史上出现”。支撑传统中国“妄自尊大”观念的成因在于绵延数千年的强盛,“中国的光荣孤立在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酝酿了一种独特的中国自我意识”,对其他国家承诺“公正”而不是“平等”。儒家文化是“世俗的”,“孔子与一神论宗教的先知不同,他绝口不谈人类如何获得个人救赎。孔子主张通过个人修养获得国家的救赎。孔子思想着眼于现世,肯定的是一种社会守则,而不是来世的救赎”,认识非常深刻。《孙子兵法》对中国人政策的影响,其中包含有西方没有的“势”“伐谋”“伐交”等概念的理解;并由此顺带对中国之所以遗弃航海传统进行了自圆其说的解释。

恰恰是数千年绵延不绝的文明和独特的世界观,使得从马嘎尔尼的来访敲开中国大门的那一刻,中国近代的转型必定会充满突兀、艰难屈辱,同时激发起富有韧性斗志。正是基于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以及在这样的历史和文化锻造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的理解,使得基辛格对打交道的中国领导人对民族“独立”意识屡屡的强调能充满理解和同情。

 

对近40年中国的解读

 

基辛格基于亲身经历、历史回顾,将对中国的认识放在1971-2011这40年间中美关系的前行、徘徊、动荡中来解读。

整体来看,中美建交不可忽略的一个因素是苏联的存在、冷战的局面。因此,以苏联解体前后,大体上中美关系格局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这一点基辛格没有点明。

在破冰之初,中国因为北境的威胁而向美国伸出橄榄枝,美国考虑地缘政治、东亚市场而欲修同好。现在回望的“一拍即合”,在当事人的回忆中,却是步履维艰、如履薄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毕竟已经断交二十余年,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太多,两国的民众、周边的国家,双方的立场、沟通的方式,甚至连谁先发出邀请这样的细节公布也需要小心翼翼加以考量,况且还有如鲠在喉的台湾问题。由于基辛格全程参与了破冰之旅,他的描摹比较详尽,带我们重回当年一波三折谈判的场景,并看到两国领导人寻求打破僵局建立正式外交而做出的富有智慧和成效的努力。

此后,我们也能看到不同历史阶段中美两国面对不同的国际形势和重大问题所做出的类似努力和富有智慧的解决方法。破冰之后,到1989年,中美蜜月期,也是中国发展的黄金十年。再之后,“六四”风波、苏联解体,使得中美关系突然失去了主要目标似的,意识形态问题有所抬头。中美关系呈现出以每一个新总统第一任期的冷淡开始第二个任期的缓和而结束。政治因国界而止步,资本却没有国界。中美经济嵌入已深,于是在“亦爱亦恨”中不断调整继续前行。干涉内政、输出革命,台湾问题、对越战争,地区形势、中国崛起等等的问题时而存在、时而尖锐、时而缓和。两国几代领导人仿佛驾驶巨轮的高手,避开各种暗礁险滩,彼此调整沟通,常常能着眼未来、寻求彼此的共性,得以彼此成就、共同发展。

 

对中美关系未来的构想

 

回望40年风雨历程,基辛格附在文末的备忘录中对中美的未来提出了审慎的展望。

基于“任何一方都很庞大,不可能任由对方支配”,以及其他原因,“中美关系的恰当标签应是‘共同进化’,而不是‘伙伴关系’”。他提出了“太平洋共同体”的构想,美国人声称有义务传播自己笃信的普世价值,这是美国发展的驱动力,而中国,依据的是文化渗透而非宗教狂热。“合作之路必定复杂”,但唯有合作别无他法,需要双方“在可能的领域开展合作,调整关系,减少冲突”。他说,“40年后,倘若美国和中国能够同心协力建设世界,而不是震撼世界,那将是何等大的成就啊”!充分寄托了这位中美合作关系的使者对中美和世界未来的拳拳希望。

 

距离这本书的出版,又过去了10年。世界在变与不变中更加高速前行,每天都有新的事件在发生,中美贸易战、新冠疫情、科技革命......这个世界是更加团结还是更加分裂?是变得越来越美好还是越来越糟糕?大家都见仁见智。

看了这本书,非常感谢那些先贤们为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的不懈努力,让这几十年成为大部分人类享受福祉的几十年,值得我们永远珍惜。希望我们能够继承先辈留下的宝贵启示:既然先辈们能够成功通过沟通、合作、妥协——并非战争、对抗、教条——的智慧来解决问题、形成共识、共同发展,我们这一辈为什么不可以?能够心怀最大的善意,付出最真诚的努力,寻求最智慧的方式,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呢?

信念也很重要。

相信整个世界的未来一定会更好。(作者:市政协   王惠

 

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