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盐城机关党建网站!
在读史中品味“世事有常”
《中华历史文脉故事》读后感
发布人:射阳县委县级机关工委  发布时间:2022-03-23  浏览量:1 

近期,认真阅读了河海大学出版社的《中华历史文脉故事》,尽管对我国悠久而浩瀚的历史并不陌生,但是仍然饶有兴趣、十分投入地深入阅读。通过9本书,恍惚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又走了一遭,也感到百感交集、百味杂陈。

书籍以讲故事的形式对夏朝以来的历史变迁、社会发展、朝代更迭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描述,在简短叙述的同时,还夹杂着只言片语的评论,加深读者的理解与共鸣。有的帝王得权后的大度行为值得褒奖,有的君主堕落时的不思进取令人惋惜,有的大臣误国中的拙劣表现让人愤怒,有的王朝灭亡后的悲惨下场使人唏嘘……人们常说“世事无常”,但是通过重读历史,我感觉可能应当是“世事有常”:

一是兴衰有规律——小苛须去除。综观各王朝,都无法跳出建立、兴盛、衰弱、灭亡的怪圈,王朝的灭亡有让人叹惋的因果关系。无论是春秋战国的诸侯国,还是封建社会的大一统,朝代的更替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每一个王朝都不能跳出“周期律”,虽然建立之初都能够励精图治,但是随着“好日子过久了”,有的继任者对显露出的问题却没有予以根治,到王朝末年甚至放飞自我,最终导致积重难返、回天无力,被新的朝代终结。

事例:金朝金宣宗面对蒙古大军的入侵,从中都迁都南京后,不思进取,依然以享乐为主。

启示:俗话说“生病了得治”,得病了如果及时治疗,完全有可能药到病除、痊愈如初,但是如果讳疾忌医,那么疾病只会越来越重,直至病入膏肓、无药可医。

二是俭奢定强弱——小节应保持。生活是节俭还是奢侈,可以决定一个家庭的兴旺,从国家来讲亦是如此。从每个王朝来看,灭亡有来自外部、内部的种种原因,但是由俭入奢也是一个不可小视的重要诱因。王朝初期的君主知“创业”之不易,一般能够保持节俭、体恤人民,但是有时俭不过几代甚至更短时间,后期的君主由朴入奢、贪图享乐、劳民伤财,不仅败坏了良好的习惯,而且丧失了进取的志向,更是动摇了王朝的根基。

事例:中日甲午战争前列,面对焦头烂额的内忧外患,清朝慈禧太后想的是过一个太平的六十大寿。

启示:俭奢看似小节,但是可以影响国家的走向,只有节俭才能兴邦定国。挥霍无度既丧失志气,又影响国家风气。

三是忠奸明存亡——小佞当远离。人类社会始终是群体社会,不管皇权如何高度集中,每一个王朝的每一位君主即使才能再突出、精力再充沛,也都离不开大臣的辅佐。回首盛世,明君和良臣往往志同道合、肝胆相照,共同担当奠基人,一起打江山、守江山;回望末期,昏君与奸臣往往臭味相投、狼狈为奸,共同充当掘墓人,一起败江山、毁江山。一个朝代的灭亡,一代甚至几代君王应当承担主责,但是也离不开奸臣的“推波助澜”。

事例:唐代马嵬之变中,弄权乱政的宰相杨国忠等杨家众人被愤怒的将士诛杀,唐玄宗迫于压力缢死杨贵妃以平息兵变。

启示:忠臣扶社稷,小人毁基业!贤人进言虽然逆耳但是忠,小人进言虽然顺耳但是佞,只有远离小人才能避免祸国殃民。

四是沉浮皆洒脱——小挫要坦然。几千年历史的大浪淘沙,也涌现出若干历史人物,英雄也好,奸雄也罢,真正是你唱罢来我登场,给后人留下是非功过的评论,同样是彪炳史册,有的是流芳百世,有的是遗臭万年。有很多人忠君爱民、恪守职责,并且宠辱不惊、能屈能伸,在得势时虽然“居庙堂之高”,但是社稷为重、一心为民,并不敢丝毫懈怠;在失势时虽然“处江湖之远”,但是修身养性、诗情画意,也不失充满惬意。

事例:宋朝司马光被贬洛阳城,花费15年时间修偏《通志》,被宋神宗赐名《资治通鉴》。

启示:很少有人能够成为“不倒翁”,凡是人皆有无法自主选择的沉浮、荣辱、生死,一切理当坦然待之、顺其自然,否则只能是徒增烦恼、白添悲伤!

五是公私决生死——小利该舍弃。纵观数千年的历史,既存在顽固的党派之争、圈子之说,也存有挠人的奸佞小人、无耻之徒,为争权夺利、清除异己不停地争议、争吵、争斗,甚至把团体、个人的得利置于国家利益之上,乃至贻害无穷、误国害民,没有想到“国之不存,家之何在!”哪怕是无奈偏安一隅,还仍然你争我抢;哪怕是四边危机四伏,还依然纸醉金迷;哪怕是面对敌兵攻击,还竟然互相攻击,最终导致国破且家亡。

事例:明朝灭亡后,福建隆武政权和浙东鲁王的监国背后的力量出于各自利益相互内耗,而非一致对外。

启示:每个人都有私,乃人之常情,但是私心膨胀的后果是很严重的。不能假公济私、名公实私,离开了公的私是无本之木,只有大河有水才会小河满。

六是古今可对照——小事需借鉴。其实,古人也很智慧,一直在对照“古人”寻找治国良方,有的能够吸取教训,有的置若罔闻。每一个朝代初得天下之时,都会深刻总结前朝甚至更前时代的经验教训,检讨自己的对错得失,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但是随着王朝的发展,后期的君主却往往短视、甚至盲视,以往的教训、祖宗的教诲皆被抛之脑后。对一些小问题听之任之、放纵不管,任由王朝的大厦根基腐蚀、逐渐倾倒、最终倒塌。

事例:东晋“衣冠南渡”失去半壁江山后,士人产生逃避思想,以空洞的清谈为主,最终误了国家。

启示:前天、昨天对于今天来讲,都是不能被遗忘的历史。通过照好历史“这面最好的镜子”,可以知不足而自省、多借鉴而自改,避免重走老路、重蹈覆辙。

古代社会建立在“小我”的基础上,有其阶级性的缺点,世袭制、家天下存在固有的弊端,这是王朝被取代的根本原因,若干的故事、场景、人物充分证明。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虽然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顽疾也不断体现、日益发酵,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也引发人们的思考、探索甚至怀疑。

而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更加注重民为上、民为本、民为重,更加警醒小危机、小风险、小苗头,更加突出治疾病、去沉苛、除弊端,更加看重建制度、重长效、管长远……一系列有力有效的具体措施切合实际、利于长远,保证了国泰民安并能够保障长治久安,打破了这样那样的所谓“预言”!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时代的发展不可阻挡,每一个人都应当顺应时势、遵循规律。民族复兴,匹夫应有责;国家富强,蝼蚁应有志!身为机关的党员干部,不管身在什么单位、处于何种岗位,都不能忘记历史、无视过往,而应该“以史为鉴、以史正人”“在党言党、在岗爱岗”,并且远离喧嚣、适应宁静,形成淡然的处世信念;看淡得失、习惯淡泊,形成正确的名利观念;追求大我、充实小我,形成奉献的为政理念。(赵晔)

近期,认真阅读了河海大学出版社的《中华历史文脉故事》,尽管对我国悠久而浩瀚的历史并不陌生,但是仍然饶有兴趣、十分投入地深入阅读。通过9本书,恍惚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又走了一遭,也感到百感交集、百味杂陈。

书籍以讲故事的形式对夏朝以来的历史变迁、社会发展、朝代更迭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描述,在简短叙述的同时,还夹杂着只言片语的评论,加深读者的理解与共鸣。有的帝王得权后的大度行为值得褒奖,有的君主堕落时的不思进取令人惋惜,有的大臣误国中的拙劣表现让人愤怒,有的王朝灭亡后的悲惨下场使人唏嘘……人们常说“世事无常”,但是通过重读历史,我感觉可能应当是“世事有常”:

一是兴衰有规律——小苛须去除。综观各王朝,都无法跳出建立、兴盛、衰弱、灭亡的怪圈,王朝的灭亡有让人叹惋的因果关系。无论是春秋战国的诸侯国,还是封建社会的大一统,朝代的更替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每一个王朝都不能跳出“周期律”,虽然建立之初都能够励精图治,但是随着“好日子过久了”,有的继任者对显露出的问题却没有予以根治,到王朝末年甚至放飞自我,最终导致积重难返、回天无力,被新的朝代终结。

事例:金朝金宣宗面对蒙古大军的入侵,从中都迁都南京后,不思进取,依然以享乐为主。

启示:俗话说“生病了得治”,得病了如果及时治疗,完全有可能药到病除、痊愈如初,但是如果讳疾忌医,那么疾病只会越来越重,直至病入膏肓、无药可医。

二是俭奢定强弱——小节应保持。生活是节俭还是奢侈,可以决定一个家庭的兴旺,从国家来讲亦是如此。从每个王朝来看,灭亡有来自外部、内部的种种原因,但是由俭入奢也是一个不可小视的重要诱因。王朝初期的君主知“创业”之不易,一般能够保持节俭、体恤人民,但是有时俭不过几代甚至更短时间,后期的君主由朴入奢、贪图享乐、劳民伤财,不仅败坏了良好的习惯,而且丧失了进取的志向,更是动摇了王朝的根基。

事例:中日甲午战争前列,面对焦头烂额的内忧外患,清朝慈禧太后想的是过一个太平的六十大寿。

启示:俭奢看似小节,但是可以影响国家的走向,只有节俭才能兴邦定国。挥霍无度既丧失志气,又影响国家风气。

三是忠奸明存亡——小佞当远离。人类社会始终是群体社会,不管皇权如何高度集中,每一个王朝的每一位君主即使才能再突出、精力再充沛,也都离不开大臣的辅佐。回首盛世,明君和良臣往往志同道合、肝胆相照,共同担当奠基人,一起打江山、守江山;回望末期,昏君与奸臣往往臭味相投、狼狈为奸,共同充当掘墓人,一起败江山、毁江山。一个朝代的灭亡,一代甚至几代君王应当承担主责,但是也离不开奸臣的“推波助澜”。

事例:唐代马嵬之变中,弄权乱政的宰相杨国忠等杨家众人被愤怒的将士诛杀,唐玄宗迫于压力缢死杨贵妃以平息兵变。

启示:忠臣扶社稷,小人毁基业!贤人进言虽然逆耳但是忠,小人进言虽然顺耳但是佞,只有远离小人才能避免祸国殃民。

四是沉浮皆洒脱——小挫要坦然。几千年历史的大浪淘沙,也涌现出若干历史人物,英雄也好,奸雄也罢,真正是你唱罢来我登场,给后人留下是非功过的评论,同样是彪炳史册,有的是流芳百世,有的是遗臭万年。有很多人忠君爱民、恪守职责,并且宠辱不惊、能屈能伸,在得势时虽然“居庙堂之高”,但是社稷为重、一心为民,并不敢丝毫懈怠;在失势时虽然“处江湖之远”,但是修身养性、诗情画意,也不失充满惬意。

事例:宋朝司马光被贬洛阳城,花费15年时间修偏《通志》,被宋神宗赐名《资治通鉴》。

启示:很少有人能够成为“不倒翁”,凡是人皆有无法自主选择的沉浮、荣辱、生死,一切理当坦然待之、顺其自然,否则只能是徒增烦恼、白添悲伤!

五是公私决生死——小利该舍弃。纵观数千年的历史,既存在顽固的党派之争、圈子之说,也存有挠人的奸佞小人、无耻之徒,为争权夺利、清除异己不停地争议、争吵、争斗,甚至把团体、个人的得利置于国家利益之上,乃至贻害无穷、误国害民,没有想到“国之不存,家之何在!”哪怕是无奈偏安一隅,还仍然你争我抢;哪怕是四边危机四伏,还依然纸醉金迷;哪怕是面对敌兵攻击,还竟然互相攻击,最终导致国破且家亡。

事例:明朝灭亡后,福建隆武政权和浙东鲁王的监国背后的力量出于各自利益相互内耗,而非一致对外。

启示:每个人都有私,乃人之常情,但是私心膨胀的后果是很严重的。不能假公济私、名公实私,离开了公的私是无本之木,只有大河有水才会小河满。

六是古今可对照——小事需借鉴。其实,古人也很智慧,一直在对照“古人”寻找治国良方,有的能够吸取教训,有的置若罔闻。每一个朝代初得天下之时,都会深刻总结前朝甚至更前时代的经验教训,检讨自己的对错得失,并制定相应的措施。但是随着王朝的发展,后期的君主却往往短视、甚至盲视,以往的教训、祖宗的教诲皆被抛之脑后。对一些小问题听之任之、放纵不管,任由王朝的大厦根基腐蚀、逐渐倾倒、最终倒塌。

事例:东晋“衣冠南渡”失去半壁江山后,士人产生逃避思想,以空洞的清谈为主,最终误了国家。

启示:前天、昨天对于今天来讲,都是不能被遗忘的历史。通过照好历史“这面最好的镜子”,可以知不足而自省、多借鉴而自改,避免重走老路、重蹈覆辙。

古代社会建立在“小我”的基础上,有其阶级性的缺点,世袭制、家天下存在固有的弊端,这是王朝被取代的根本原因,若干的故事、场景、人物充分证明。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虽然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顽疾也不断体现、日益发酵,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也引发人们的思考、探索甚至怀疑。

而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更加注重民为上、民为本、民为重,更加警醒小危机、小风险、小苗头,更加突出治疾病、去沉苛、除弊端,更加看重建制度、重长效、管长远……一系列有力有效的具体措施切合实际、利于长远,保证了国泰民安并能够保障长治久安,打破了这样那样的所谓“预言”!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时代的发展不可阻挡,每一个人都应当顺应时势、遵循规律。民族复兴,匹夫应有责;国家富强,蝼蚁应有志!身为机关的党员干部,不管身在什么单位、处于何种岗位,都不能忘记历史、无视过往,而应该“以史为鉴、以史正人”“在党言党、在岗爱岗”,并且远离喧嚣、适应宁静,形成淡然的处世信念;看淡得失、习惯淡泊,形成正确的名利观念;追求大我、充实小我,形成奉献的为政理念。(赵晔)

通知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