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主题教育深入开展,海事局党委引导单位广大党员在各自工作岗位上,扎实落实“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着力解决辖区重点企业生产和发展中的难题。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服务国内最大LNG储备基地-中海油江苏滨海LNG储备基地安全快速提升储运效率方面,多措并举、屡建新功。
夏日的傍晚,盐城滨海港中海油LNG码头灯火通明,不远处的10座巨型储罐在落日余晖中雄伟挺拔。码头工作人员和外轮上的船员正在紧张作业,数小时后,这一船漂洋过海而来的液化天然气将通过管道输送到千家万户。三年前,这里还是黄海之滨一片无人滩涂,深黄的海浪夹杂着大量泥沙拍打着海堤,孤独清冷。现在,国内规模最大的LNG储备基地—中海油盐城“绿能港”项目一期已经投产运行9个月,滨海港快速成长为长三角一座重要的“能源堡垒”。“多亏了海事的全力服务保障,我们LNG码头能这么安全高效的运行,接卸效率在不断提高。”中海油江苏滨海LNG接收站运行部口岸及船务经理张瑞吉说。
克服困难 党员先锋冲在前
盐城滨海港位于江苏中北部海岸线最突出部位,属于侵蚀性海岸,因大风和潮流的影响,海中的泥沙涌入航道及港池,回淤速度非常快,港口自然条件比较差。“有时候连续几天的寒潮大风,港池口门附近航道能回淤半米多。”中交广航滨海港LNG港池航道疏浚项目施工负责人说。如此快的回淤速度,只能以更快的疏浚速度来保障LNG航道的通畅。6月初,一艘载运17万方LNG的船舶按计划将在5天后进靠滨海港。但受到连续多日的强对流天气影响,大量泥沙涌入航道,导致水深无法满足LNG船舶安全进出港。如果无法按时接卸,LNG码头将无法完成输气任务,船东还将面临船舶滞期损失。为避免损失局面出现,中交广航滨海港LNG港池航道疏浚项目部计划紧急从外地协调2艘疏浚船进场施工,提高疏浚速度。但按照水工许可办理的常规进度,新进场施工船一般在5-7天办好水工作业许可。时间紧、任务重,在了解到疏浚项目的困难后,滨海海事处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在全处一共只有5名执法人员的情况下,派出4名执法人员组成“黄海之星”党员先锋队,放下手中其他工作,放弃休息时间,提前在施工水域等候,第一时间对新进场施工船舶进行核查,指导船方消除作业前的安全隐患。同时,海事局指挥中心指导项目部申报相关材料,局领导第一时间审批,在施工船进场当天就办好水工作业许可,给LNG航道疏浚节约了宝贵时间,如期保障了LNG船舶接卸任务的完成。为维护疏浚区域通航秩序,海事部门加强对施工区域的巡航检查,每周对疏浚施工现场进行1-2次巡航,不定期对疏浚船舶登轮检查,指导船舶消除缺陷,保障疏浚施工不间断,有力维护了航道水深满足LNG船舶进出港需求。
勤学苦练 深化服务上质量
LNG船舶是国际公认的高技术、高难度、高附加值的“三高”船型,在-163℃低温下运输液化天然气,号称“海上超级冷冻车”,被喻为世界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可想而知,对LNG船舶进行有效的海事监管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海事执法人员对到港的LNG船舶,经历了从膜拜到揭开神秘面纱的过程。刚开始面对辖区出现的这一“新生事物”时,执法人员无从下手,与外籍船员的交流也不甚熟练,对登轮检查存在畏惧心态。在这种情况下,青年党员组成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收集与LNG船舶有关学习资料,从国际公约到国内法规,从船舶结构到船岸监管,自学与集体讨论结合进行。通过不断努力,“海青”们逐渐揭开了LNG船的神秘面纱,对到港的适检LNG船舶及时开展“体检”服务,并固化这一举措,保障LNG船舶不带安全缺陷离港。另外,在传统码头登轮、海巡艇巡航检查的基础上,注重创新监管手段,增加无人机空中巡查、“海之翼”电子巡查等手段,加大远程巡查频次,做到安全信息实时掌控。目前,辖区一条具备辅助监管功能的小型无人艇正在完善建设中,很快将投入到监管一线使用。
巧借外力 联合保障建机制
距滨海港1海里左右有一处河口渔港--翻身河渔港,渔船进出渔港的习惯性航路与滨海港主航道存在交叉。大量的渔船对LNG船舶进出港和航道疏浚施工船舶的通航安全造成巨大影响,海事监管也存在较大的困难。为做好通航环境维护,海事部门充分调动各相关单位,共同建立安全保障机制。与中海油LNG码头运行部门建立常态化业务沟通机制,聚焦“人、船、环境”三个重点,每月开展一次安全生产工作交流,及时互通安全盲点,共商隐患消除措施。严格落实“一船一会商”机制,每次进靠LNG船舶前,与引航、渔政、港调、拖轮、船舶代理等共同参加LNG船舶进出港航前会,结合气象状况、船舶动态、引航计划及各部门准备情况,针对每一船开展更科学的进出港安全保障。与农业农村部门建立联合护航机制,海巡艇与渔政艇共同为LNG船舶进港保驾护航,有效解决了渔船等碍航问题。与海关、边检等部门建立口岸查验手续绿色通道,为LNG船舶代理提供预受理模式,大幅提高外籍LNG船舶进出口岸效率。
党建搭台 精准服务提效率
随着主题教育的深入,海事党员逐渐认识到,只有通过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带动海事服务质量提升,才能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在高质量发展这一共同目标引领下,滨海海事处党支部与中海油江苏滨海LNG接收站运行部党支部开展联学共建。双方“互相出题、共同解题”,码头提出生产难题,海事提出监管难题,双方一起解决难题,共同推进主题教育走深走实。通过双方的紧密互动,制约LNG码头安全生产效率的堵点逐一被精准的解决,码头接卸效率大幅提升。从去年的每月接卸1-2船,到今年5月11日-17日创下了“7天接卸3船”的频率纪录,5月8日-6月7日创下了“单月内接卸6船”的数量记录。码头开通10个月来累计接卸液化天然气超200万吨、462万立方米,可供江苏全省民生用气约10个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忠诚、团结、热爱、奉献是海事党员的底色,他们将牢记“强国建设 交通先行”的神圣使命,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持续“学思想、见行动”,继续埋头苦干、担当奉献,不断创新服务举措,在平凡的岗位上奋力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