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列出九项任务,通篇都围绕实现“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目标来谋划、决策和部署。笔者在学习领会后认为,审计监督与完成政府工作任务联系紧密,应自觉把审计监督“小逻辑”摆进政府工作“大棋局”中,明确思路、方向、重点和坐标,切实找准审计监督与高质量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其中有一个关键,就是要通过审计监督,在促进“节流、节约、节制”上见本事、动真格、求实效。
促进节流,引导更多财政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有3项涉及实体经济,强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对于保增长、稳就业、兴科技、惠民生的重要性。地方政府要当“铁公鸡”,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花,该给市场主体的钱一分都不能少,多一分那是添光彩。这就要“减法”“加法”一起做,“压”经与“保”经一起念。做“减法”,念“压”经,就是节流,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格控制和压降“三公两费”支出;做“加法”,念“保”经,就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腾出来的财政资金,用于增进民生福祉以及纾困实体经济,不断做大实体经济“蛋糕”。在这方面,审计机关应发挥应有的监督和推动作用,在所有项目中都关注被审单位遵守中央“八项规定”、执行中央和省市清理规范工资津贴补贴政策、政府采购资金、公务卡管理使用情况,关注退税减税等举措落实情况,着力发现和整改随意追加预算、铺张浪费、截留挪用、雁过拔毛等问题,促进非急需刚性支出不断压减,确保财政资金“肥力”精准直达实体经济“根部”,不断挖掘和释放经济社会发展潜能和动能,真正发挥宏观调控“工具箱”作用。
促进节约,力求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今年中央财政预算,对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重点工作,逐项作出科学、合理、可行的预算安排,充分体现“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的要求。审计机关要深刻理解在经济下行压力客观存在的情况下,把政府的钱用在刀刃上,少花钱多办事,助力建设节约型政府,大兴厉行节约之风,俭以养德,增强政府公信力,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多重现实意义。在国企改革基金、债券资金、新增财政直达资金、部门预算资金、财政专项资金审计中,要紧盯支出进度和结余情况,通过增强刚性约束,提高预算执行率,整合资金用途,盘活存量资金,实现财政政策发力适度靠前,促进积极财政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要加快投资审计转型升级步伐,竭力堵塞漏洞,防止资金流失。管好用好财政资金,离不开全覆盖、常态化、长效化的绩效管理和保障机制支撑。审计要持续加大关注力度,及时发现评价标准不完善、自评率和质量差、结果运用效率和透明度不高等问题,促进进一步深化预算绩效管理,全面设置科学可行的绩效目标,健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绩效指标体系,加强绩效评价和评价结果运用,以更科学的预算绩效管理促进治理效能提升。
促进节制,努力消除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因素。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谈到优化营商环境时指出,不能让政府围绕着自己的权力在转,而要通过改革,让市场主体层出不穷、生机勃勃。审计机关要利用今年全省营商环境专项审计调查的契机,密切关注保护市场主体、优化市场环境、改善政务服务、规范监管执法等政策落实情况;融合开展开发区政策落实审计,揭示一些深层次、根本性问题;坚持“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从体制机制完善的角度,整治和消除干扰、阻碍和破坏营商环境优化的负面因素,助力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同时,经济责任审计要加强发挥对经济权力的监督制约作用,促进领导干部谨慎用权,在廉洁自律方面作出表率、履行职责;国有企业运营情况专项审计调查,要发挥遏制举债、投资、出借和担保等乱象的作用,助力审慎管理,防控国有资产流失;低保、养老、安居房等民生资金审计,要发挥遏制不当占用、冒领养老金、优亲厚友等违规现象作用,助力公平正义实现;扎实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产资源审计,要发挥节制温室气体无序排放、土地“占补”失控等不良现象作用,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等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