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盐城机关党建网站!
投稿邮箱:ycjgdj@163.com
站内搜索:
忆我的入党介绍人
作者:[db:作者]  发布人:盐城机关党建  发布时间:2018-04-13  浏览量:243 
1993年8月,我中专毕业,分配至乡镇计生办工作。与同届几位分配在县城上班的同学相比,我在校的成绩和表现要相对“好看”些,因此,婴儿肥的脸上常显不甘。
接收我的是镇计生办的干事徐瑞萍和主任杨桂英二位领导。报道前就听说她们的工作业绩全县有名,徐干事还是省劳模。简单介绍、安排好办公桌椅后,两位领导让我一起下乡走访一位产妇。盛夏八月的上午,骄阳已火,烈日一曝,浑身难受。一路上,到处是招呼声和问候声,“徐主任又来望哪个啊”、“杨主任,到我家吃西瓜呢”,亲热亲切得很。
乡村小道上左拐右弯,终于到了产妇家里了。我紧忙跑到客厅电风扇前凉快,两位领导却径直走进人家的卧室,抱起娃娃嘘寒问暖。我听明白了,这家二孩又是女孩,公婆思想上有情绪,不肯照顾儿媳,产妇娘家也没有来人贺喜,两位领导是来做公婆思想工作的。看到镇上干部大热天亲自登门,连开导带教育,公婆十分歉意,再三表示一定会待儿媳如女儿一样照顾。
返回办公室时已是正午,脚下的路像吐着火舌的长蛇在扭曲。抬头看看两位领导,仍然匀速蹬着自行车,骑一路谈一路,这个村新结婚几个,有几个是云南贵州的,还达不到生育年龄,那个村的计生工作问题出在妇女主任不负责上,还有哪个村的书记主任明天不重视计生工作,要去见个面等等。听着她们娓娓而谈,想起来时路上的鱼水情,我心中的暑浪逐渐平息,都说基层计划生育干部狠辣,群众意见大,没想到两位领导的工作如春风化雨般滋物润田、深得人心。
个把月呆下来,我们就亲如一家了。两位领导都是本乡本土的人,年纪和我母亲相仿,子女也和我一般大,我就以“阿姨”相称。徐阿姨家几代贫农,属于“根正苗红”型的农村女干部。她是个工作狂人,下地劳动、体育运动、家务活什么都拿得起放得下,且治家极严,教子有方。她对生活永远热情似火,对老弱病残照顾有加,为人刚直,表里如一,从不媚上压下,浑身充满正能量。她保持着那个年代基层干部的优良传统:早起下地干活,换衣到办上班,到办安排好一周工作后就推着自行车下乡兜转。物质上她从不讲究,带上一军壶自来水、买两个烧饼就是一顿,谁家硬拉死缠随饭,她也能陪男女主人喝一碗。计划生育工作随时都可能要外出,她一个中年妇女,抵得上青年男同志的精力。我记忆中她做群众工作,从来没有空泛的说教,也没有事先准备的腹稿,对方在田头,她就边替人家干活边拉家常,对方在织毛衣,她就手把手教人家编出新针法,迅速打开谈话局面。她能准确把握各类人群的内心活动,脱口成章,分寸得当,有礼有节。在我心目中,徐阿姨是个极富“个性魅力”的女人。
徐阿姨还有一个特点,嗓门大,说话直截了当。有人劝她婉转一点,不要得罪人,她从不放心上。领导、同事都明了她于心无私,皮袍下榨不出一个“小”字,所以当时的不愉快,并不影响大家对她的诚服,这一点也从她后来高票当选副镇长一事上得到了印证。
  杨桂英阿姨出身富农家庭,人美心善。她和我聊起她年轻时在县中读高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却无缘高考,更不会被推荐上大学时,仿佛说的是其他人的事情,淡淡地一笑而过,让我对自己分配时的小心胸感到惭愧。她毕业后最大的愿望是能嫁一个贫下中农出身的男人。回乡务农几年后,她凭借一手好字、一手好篮球被同村妇女推荐为妇女委员,又继续靠自学会计选到镇上工作。在我的印象中,杨阿姨工作谨慎,对事业对同志忠诚,和徐阿姨在工作上一里一外,互补互衬,一搭档就是二十多年,从没听说她们红过脸。后来徐阿姨当选为副镇长、市计生委领导了,杨阿姨还在计生办配合着其他人工作,一直默默无闻。在家庭中,她是永不知倦的老黄牛,陪着贫下中农出身的文化水平不高的丈夫,起早贪黑劳作着,从不攀比抱怨。
  由于岗位调整,不久我就离开了计生办。一九九七年,我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两位阿姨主动提出做我的入党介绍人。在后来的成长历程中,我没能学得徐阿姨玫瑰般地铿锵绽放,也没能学得杨阿姨苔花般地青春自来,只能尽力葆有她们待人接物的诚恳善意,尽力葆有她们对工作生活的认真坚守。
去年回乡,得知古稀之年的徐瑞萍阿姨不愿守在城里闲散,和老伴回到娘家村,承包了一块荒田,发动起村里老姐妹们,种树、种花、种各种绿植,自己老有所为,又给周围乡邻带来额外收入,干得不亦乐乎;杨桂英阿姨一边带外孙,一边给企业代账,日子也过得称心舒意。我知道,无须祝愿,两位阿姨都会健康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