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记载,1944年的某天,当前来陕甘宁边区采访的美联社记者史坦因咄咄逼人,“你以什么权利在这里指导政府和军队”时,毛泽东同志慨然作答,“靠人民的信任,靠当前在我们新民主主义的各级政府之下的八千六百万人民的信任。”由此“信任”二字,实可谓道出了我们党一路走来,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基因密码。
事实也是如此,为什么我们党能够赢得人民的信任,就是因为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尽心竭力让人民得实惠,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无论是初始的“打土豪,分田地”,还是彼时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让一帮“泥腿子”也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正是时刻不忘自己来自群众,勇于将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党得到人民高度信任、衷心拥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靠人民的信任”执政理念一脉相承,明确提出党执政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犹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当年,就有湖南籍农民于新春佳节贴出了“雪梅映红中国梦,紫燕衔绿万家春”的火红对联,表达的正是新时代对党坚如磐石的信任,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衷心拥护。
党赢得人民十分信任,得到人民衷心拥护,微观上言,在于各级党员、干部是不是得群众信任,受群众拥护。不得不说,一段时间以来,确有少数、个别党员干部漠视了群众的利益,忽视了群众的诉求,伤害了群众的感情,甚至引起了群众的反感,纵然台上口号漂亮、表态严肃、承诺庄重,到底因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而难免说话没人听,办事无人跟,沦为十足的“孤家寡人”,也严重侵蚀了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换言之,对党忠诚、在党言党,党员干部应该、也必须修好“赢得群众信任”这一必修课。
赢得群众信任,要求党员干部顺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新时代群众不仅对物质文化需要提出更高要求,也同步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提出要求,意味着为民服务不能“涛声依旧”,为群众造福不能“今天重复昨天的故事”,而必须与时俱进,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群众变化着、变化了的向往和需求。社会阶层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唯有精准对接不同群众的相应诉求,才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赢得群众信任,要求党员干部甘当“小学生”,勤于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不断提升履职尽责、干事创业的能力和水平。“高手在民间。”无论党员干部学历多高、知识多渊博,正所谓“隔行如隔山”,其也不可能事事在行、样样精通。方此时,基于群众直接与生产实践打交道,一定有着丰富、娴熟的技能和技巧,有着奇异、奇妙的智慧和点子。“三人行,必有我师。”党员干部尊重群众,主动走进群众,与群众面对面、同谋划,手拉手、共探求,就能事半功倍,迎来持续为民造福与自我人生价值实现的共赢。
赢得群众信任,要求党员干部变“给我上”为“跟我上”,通过自己的身先士卒、以身作则,让群众看到希望,倍增力量,愿意一道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党员干部履职尽责“苟利国家生死以”,为民服务“一片冰心在玉壶”,干事创业“不破楼兰终不还”,群众才会知所趋附、有所指望,才会自发自觉自愿地跟着一起走、一同干。同时,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是不是作秀,一眼就能看出来,要求党员干部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让群众深受感动和启发,越发紧紧簇拥、步步跟随。
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历史和实践一再表明,只有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拥护,才能攻坚克难,所向披靡,无往不胜。“民心者得天下”,党员干部始终铭记这一朴素哲理,努力赢得群众信任,必将“军民团结如一人”,推动中国号巨轮驶向更加光明灿烂的未来。